首 页
研究所简介
机构设置
研究人员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在研项目
学术交流
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石岩教授接受《中国体育》专访
[ 发布日期:2008-12-29  ] 【返回

    我国发行量最大的一本双语体育类杂志《中国体育(China Sports)》在2007年九月号上刊发了对我校体育学院石岩教授的专访,题目是:“京骂:球场上的软暴力。同期接受专访的学者还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等。 这是继2006年足球世界杯前夕石岩教授接受《北京青年报》专访(题目是中国足球流氓的职业轨迹)之后,再次就球场观众暴力问题接受国内有影响的媒体专访。

    石岩教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球场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主持人,目前在球场观众暴力方面已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附:

“京骂”球场上的软暴力——专访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石岩博士

    球场上的“京骂”现象由来已久,已经成为我国体育看台上一种难以医治的“毒瘤”。球场上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何赛场外的绅士一旦来到赛场“京骂”也会顺口脱出而不觉丢面子?是什么力量如此巨大地促成他们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

    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球场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主持人、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石岩博士。

    记者:您怎么定义球场上的 “京骂”?

    石岩:“京骂”,在学术上的用语叫“球场观众言语攻击”。我国球场观众言语攻击现象由来已久,“京骂”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有影响力。凡是对主队不利时,在裁判判罚失误或对方球员犯规时,甚至裁判正确的判罚、对方踢出漂亮的好球时,球场观众都会破口大骂,而且是全体观众,不分男女老少、一起整齐地恶意谩骂。在这种意义下,“京骂”就带有一种言语暴力的倾向。

    记者:为什么在裁判判罚正确、对方踢出好球时,仍会出现观众“京骂”的现象?

    石岩:“京骂”是一种社会问题。球场观众在对社会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夹杂个人的价值判断。那些狂热且具有片面绝对的、偏激的胜负观念的球迷,他们对自己球队以外的所有球队、球迷都充满敌意和攻击性,将对手视为敌人。因此,一旦自己主队不利时,他们把自己所受到的伤害或挫折简单归因于裁判员、球员或对方球迷因素,这也使他们难以冷静地考虑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更无法客观地评估选择的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后果,尤其在强调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比赛的时候更是如此,这时“寻求满意”的“京骂”便会脱口而出。

    记者:球迷为什么会选择“京骂”这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石岩:“京骂”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感(攻击性)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是其他交际用语难以企及的。这种攻击性言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语表现形式,在一般情况下,能激怒对方,伤害对方的感情。可以说,骂人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从某种程度上说,球迷是借“京骂” 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浇铸胸中之块垒。即使起不到激怒对方、伤害对方感情的作用,他们也会一厢情愿地把它作为一种自我陶醉的工具。

    记者:为什么在球场上会出现“京骂”这一现象?

    石岩:国内球场上,“京骂”现象主要集中出现在足球、篮球等项目上。以足球为例,从1994年我国男子足球进入职业联赛以来,赛场不文明问题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同国际足球水平相比,无论是球员的技术层次、职业水准,还是裁判的执法水平、赛事的运作能力,我国职业足球都处于“初级阶段”,这与球迷高标准的期望值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虽然这种挫折感并不是导致言语攻击直接的原因,但是也为言语攻击行为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

    其次,与年长者相比,青年观众的社会适应能力尚未完善,其焦虑水平相对较高;当处于观看比赛的应激状态下,青年观众自控的持久性也会比平时表现的相对较差。其神经质倾向较强,易紧张和冲动,较难控制情绪。因此,在观赏比赛过程中会因为缺乏自控力而极易受到情绪的不良影响,而且一旦被比赛观看过程中出现的急躁、烦恼或愤怒的情绪所激发,一些观众就会毫无顾忌地进行言语攻击。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全体观众不分男女老少集体“京骂”的现象呢?

    石岩:球场上是人们宣泄情绪的较好场所。在球场看台上,观众可以尽情地喊叫,没有人说你疯,没有人认为你狂,没有高下分别,没有卑劣之分,大家都有一个身份:球迷。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观众失去了原有的身份,即去个性化。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中失去身份的个体,当处于狂热环境中时,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也缺乏足够约束力。这些在观众群体中失去个性化的少数个体在“有意无意”中喊出的“京骂”,便成为了其他观众的“榜样”。

    其他观众在这些少数“榜样”的启动和刺激下,其内心从众行为的力量便会加强,这种力量便会驱动人们继续别人都在做的事情,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而现场观众的群体氛围所形成的“场效应”会使得他们情绪发泄的欲望一经产生,其声势就在看台上迅速扩散。此起彼伏的波浪式的集体“京骂”就如同一次又一次的脉冲,脉冲式的快感使观众们感觉到更加快乐,以至于形成现场观众大规模的集体骂人现象。

    另外,“京骂”不是一种被社会所普遍认同的情感宣泄的方式,这也加强了他们对于“京骂”群体性的依赖。而那些少数的“榜样”也因为有了这众多的“响应者”,而强化了 “京骂”该骂的这种心理,因此,球场上一旦发生“京骂”,“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记者:如何理解去年多哈亚运会上的“京骂”现象?

    石岩:这里就存在一个球迷体育价值观转变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属于球迷文化的起步阶段,其过程很艰难,且球赛政治化思想占主导地位,球迷的热情也多具有民族意识的倾向。到了90年代,球迷文化中地域特征占主导地位,即我国球迷文化的民族意识正逐渐被城市意识和地域意识所取代。这时候出现了包括“京骂”在内的 “集体骂人”的现象。现在的球迷,受到国外球迷文化的影响而更倾向于俱乐部意识或球迷协会意识,球迷观看球赛的动机也由足球运动外部条件的吸引转为球迷自身审美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的需要,而这种个体需要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但是,这种体育价值观的转变并不能说明,“京骂”的存在是合理的,相反我们更应该从这个现象去反思在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中如何去寻求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来引导球迷文明观赛。

    记者:您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去遏制“京骂”现象?

    石岩:鉴于“京骂”的复杂成因,从目前情况来看,解决“京骂”问题,既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也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

    从预防的角度看,可以通过球迷文化建设来强化球迷观众的社会期望行为,即可以通过征集和优选助威口号、歌曲、肢体语言,并且开展球迷文明助威活动的知识培训和动作、口号、歌曲的演练,给球迷印发啦啦队的标语口号、节奏和队歌的宣传单,引导观众文明助威、文明宣泄自己的情感。从控制与管理的角度看,可以借助现场监控、指导性控制等原则与方法来遏制这种极不文明现象。另外,国外推行的鼓励家庭成员集体看球的举措,也是净化球场环境的一剂良药,对于球迷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约束起到了一定作用。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curChannel.site.name}